产品描述
鹌鹑为雉科动物。俗话说:“要吃飞禽,鸽子鹌鹑。”鹌鹑肉、蛋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
鹌鹑又简称鹑,是一种头小、尾巴短、不善飞的赤褐色小鸟,鹌鹑肉是典型的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食物,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压、肥胖症患者食用。鹌鹑可与补药之王人参相媲美,誉为"动物人参"。
医界认为,所含丰富的卵磷,可生成溶血磷脂,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,可阻止血栓形成,保护血管壁,阻止动脉硬化。磷脂是高级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,具有健脑作用。
适合人群
一般人都可食用。 是老幼病弱者、高血压患者、肥胖症患者的上佳补品。
制作指导
适用于炸、炒、烤、焖、煎汤等烹调方法,如“香酥鹌鹑”、“芙蓉鹑丁”、“烤鹌鹑”等;或做补益药膳主料。
食疗作用
味甘、性平,入大肠、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经;
可补中益气、清利湿热;
主治浮肿、肥胖型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贫血、胃病、肝大、肝硬化、腹水等多种疾病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肉能补五脏,益中续气,实筋骨,耐寒暑,消结热”,“肉和小豆、生姜煮食,止泄痢、酥煮食,令人下焦肥。”适用于治疗消化不良,身虚体弱、咳嗽哮喘、神经衰弱等症。
治疗神经衰弱或欲提高智力:可将鹌鹑肉与枸杞子、益智仁、远志肉一起煎熬食用。
治肺结核和肺虚久咳:可用沸水、冰糖适量,冲鹌鹑蛋花食用。
治肾虚、腰痛、阳痿:可用鹌鹑蛋炒韭菜食用。
中国食用鹌鹑历史已久。用鹌鹑作的佳肴始见于《齐民要术》之“五味脯”。
饮食禁忌
鹌鹑肉不宜与猪肉、猪肝、蘑菇、木耳同食。
否则会使人面生黑斑。
鹌鹑 (中药)
鹌鹑,中药名。为雉科动物鹌鹑Coturnix coturnix (Linnaeus)的肉。分布于我国东北到东南大部分地区等地。性平味甘,具有补中气,强筋骨,止泻痢之功效。常用于小儿疳积,下痢,百日咳。
入药部位:肉。
性味:味甘,性平。
归经:大肠、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经。
功能:补中气,强筋骨,止泻痢。
主治:小儿疳积,下痢,百日咳。
相关配伍:水肿:鹌鹑2只,去毛及内脏,加少量酒,不加盐,炖熟吃。每日吃1次,连吃3次。(《常见动物药》)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,1-2只;或烧存性,研末。
禁忌:
1、《食疗本草》:“不可共猪肉食之,令人多生疮。”四月以后及八月以前鹑肉不可食。
2、《七卷经》:“食之令人忘。”(引自《医心方》)
生理特性:
小型禽类。 体长约16厘米。形似鸡雏,头小而尾凸。嘴短小,黑褐色。虹膜栗褐色。头顶黑而具栗色的细斑,*冠以白色条纹,两侧亦有同色的纵纹,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;额头侧及颏、喉等均淡砖红色。上背栗黄色,散有黑色横斑和蓝灰色的羽缘,并缀以棕白色羽干纹;两肩、下背、尾均黑色,而密布粟黄色纤细横斑,除尾羽外,并都具有蓝灰色羽缘;背面两侧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纹,极为鲜丽。两翼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淡橄榄褐色,杂以棕白色黑缘的细斑;初级飞羽大多暗褐色而外缀以锈红色横斑。胸栗黄色,杂以近白色的纤细羽干纹。下体两侧转栗色,散布黑斑,并具较大的白色羽干纹,至下肋宽阔而显着。腹以下近白。脚短,淡黄褐色。
产 地:
冬季常栖于近山的平原,潜伏杂草或灌丛中,主食谷类和杂草的种子。繁殖于东北,迁徙及越冬时,遍布我国东部。我国东北到东南大部分地区均有产,现已大量人工饲养。 [2]
采集加工:
宰杀后除去羽毛及内脏,鲜用,或取肉鲜用。
手机网站
微信号码
地址:山东省 济宁 嘉祥开发区
联系人:葛经理先生(经理)
微信帐号: